让无形之力托起青春翅膀 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科普走进川南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飞机为什么能在天空翱翔?风力机为什么能发电?这些都蕴含了丰富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在“风动未来,启智空天——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科普进川南”主题科普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长唐志共娓娓道来,活动现场的中学生们屏息凝神,眼神里闪烁着对科学奥秘的渴望。
科普活动现场
活动中,老师们讲述生活中的空气动力学,将无形的空气力量变得可视可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天津大学的姜楠教授诗情画意地谈起了风筝的历史渊源,“风筝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以空气作为动力的飞行器,和所有航空飞行器一样,也会受到升力、重力、阻力以及滚转力矩、俯仰力矩和偏航力矩的作用。”“高超声速飞行研究是为了实现飞得更快的梦想,就像绿皮车到高铁的转变一样。”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崔凯这样比喻。“鱼是在水里游泳,而飞机在空气中游泳。”西北工业大学惠增宏教授栩栩如生地描述空气动力学。“人类一直在向自然界的动物学习,例如模仿鲨鱼鳞片进行减阻力设计,学习猫头鹰翅膀的降噪原理。”清华大学的张宇飞副教授讲解仿生气动设计。“当下的热门话题人工智能同样适用于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的陈兰研究员声情并茂地讲述着风洞试验中的智能仿真。
在提问环节,学生们争相发言,“纸飞机模型和真飞机有什么区别?”“鸟、昆虫和飞机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飞机是怎么刹车的?”“足球中的香蕉球是如何绕过人墙的?”“为什么风力机的叶片是3片,不是4片或者5片呢?”这些互动直击青少年学习特点——在亲身参与中发现科学乐趣。
在体育场,西北工业大学学生蓝色学堂航空科普志愿者服务队的同学们正试飞亲手制作的飞机模型,一架架模型飞机在蓝天中划出优美弧线,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加速。现场响起此起彼伏的掌声。忽然机尾喷出彩烟,学生们一阵惊呼,随即有同学提问:“彩烟是从哪里喷出来的?”西工大的惠老师解答:“彩烟从尾部的烟罐喷出,可以遥控控制。”
空气动力学对多数中学生而言,曾是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和公式。一位中学带队教师说:“我们学校实验设备有限,很多物理概念学生只能想象。今天他们亲手触摸到了科学,这种体验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蓝天白云下,科普会接近尾声。几名学生围着大学教授追问:“超高速飞机适合人类乘坐吗?”“直升机在风中如何悬停?”“歼击机如何垂直起飞?”这些问题已超越课本范围,指向更深邃的科学世界。操场上,学生们仍在反复调试自己的滑翔机模型。随着一声欢呼,一架精心调整过的滑翔机迎风而起,在金色的阳光中划出流畅的弧线。
“宜宾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城’,滔滔长江源于这里向东而去。正如科普工作,就是从源头开始,在年轻心灵中播下科学思维的种子。”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副理事长吕宏强表示。
据悉,自2024年云南文山的第一届气动科普活动后,本次“风动未来,启智空天——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科普进川南”活动是中国空气动力学会举办的第二届气动科普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牵头主办,中国力学学会、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基础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空天飞行高温气动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于2025-08-03至12日在四川省宜宾市长宁中学、培风中学和南溪一中开展。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和志愿者参加了活动。